(马克思主义学院 魏禹)深化教学改革创新,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。2025年3月25日下午,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室于1321教室举办教学观摩与研讨活动。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崔文卿、马原教研室主任梁建良及全体教师参与此次活动,通过“观摩+研讨”双轮驱动模式,探索新时代思政课教学的创新路径。
课堂观摩:案例教学连接理论与现实
在教学观摩中,刘心副教授以《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》为主题,构建“问题导向+案例解析”的教学思路。课程以提问回顾旧知导入,通过雨课堂随机点名功能,引导学生自然过渡到“事物普遍联系”的新课题。
教学过程中,刘心老师首先阐释联系的科学内涵,继而通过动态板书构建“知识树”,系统梳理联系的普遍性、客观性、多样性、条件性四大特征。在讲解联系的多样性时,结合“城门失火殃及池鱼”经典案例,引导学生区分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、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的哲学内涵。整个教学过程,刘心老师注重运用雨课堂实时互动系统,针对“联系的条件性”等问题展开深度研讨。
刘心老师创新采用“三段式”教学节奏:课前通过雨课堂回顾以往知识要点,课中以“提问—追问—反问”的递进式问题链引导思维深入,课后即学即练帮助学生巩固课程知识内容。这种将理论阐释与实践体悟相结合的教学方法,有效提升了学生对“联系普遍性”的认知深度。

教学研讨:经验分享共促能力提升
在随后的研讨会上,梁建良主任主持开展教学评议。贺双艳副教授从教学艺术的角度指出,刘心老师的课堂呈现三大亮点:一是通过课前回顾互动、课中递进式提问、课后实践作业形成完整教学闭环;二是利用雨课堂实时互动系统,将随机点名与知识巩固有机结合;三是案例选择注重“三贴近”原则,通过具象化表达促进抽象原理的理解内化。
同时,新教师苏成容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分享感悟:“刘老师的‘问题链’设计将知识点串联成有机整体,这种以问促学的方法为课堂互动提供了新思路。”其他教师也分别从教学语言锤炼、师生互动设计、课程思政融合等角度提出建设性意见。

梁建良主任强调,全体教师要树立“三个意识”:一是问题意识,紧扣学生思想困惑和现实关切重构教学内容;二是创新意识,积极探索“大思政课”教学模式;三是质量意识,建立“备—教—评”一体化的教学质量提升体系。
此次活动为教师搭建了互学互鉴的平台,通过课堂实践与理论研讨的有机结合,有效促进了教学经验的沉淀与转化。据悉,教研室将持续开展系列教学研讨活动,着力打造“问题导向、案例支撑、互动生成”的思政课教学新模式,为培养新时代高素质人才筑牢思想根基。